時代的風雨曾讓你的命運搖曳
堅定的信念卻在不舍中追求著
擎一塊石頭便成就你的偉岸
裁一縷陽光便煥發你的燦爛春色
你是這樣的人,
既然活過,便不負那韶華歲月
你是這樣的人,
選擇前行,便不會躊躇退卻。
......
1.狄考文(C.W.Mateer,1836-1908)
狄考文(C.W.Mateer,1836-1908),美國來華傳教士,教育家和翻譯家。于1863年攜其夫人狄就列(Julia Brown,1837-1898)在山東建立了我國近代第一所教會大學“登州問會館”,作為教育家,其提倡并引進西方科學與民主的同時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為我國培育了大批高等知識人才,這些人才在20世紀初我國新式學堂成立時成為了我國教育界各地高校骨干力量的來源;作為翻譯家,他擔任翻譯《圣經》委員會主席,完成《新約全書》翻譯。其夫人狄就列將“樂法”課列入“問會館”的課程,使之成為我國近代早期開設音樂課的教會學堂之一;編寫出版的《樂法啟蒙》是目前所見的近代第一部具影響力的介紹西方基本樂理的著作,也開創了我國近代出版音樂教科書之先河;其編印的《圣詩譜》融入了相當部分中國曲調,在近代早期西方音樂傳入中國的階段具有一種創意性價值。狄考文夫婦二人,在我國近代音樂教育中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2.
?
,是我國近代音樂的先驅者。,1902年赴日學習,在日本期間最重要的事件是組織了我國近代第一個音樂社團“音樂講習會”,并且編創了我國最早的一首樂歌《男兒第一志氣高》,1903年回國在南洋小學任教。他一生編創了大量樂歌作品,如《賽船》《黃河》等,出版的歌集如《心工唱歌集》《學校唱歌集》深受人們喜愛。,多為積極奮發向上的作品,且歌詞絕大多數用“白話文”編創,在樂歌界最先樹起了“白話文”旗幟,走在了時代潮流前列。,他的樂歌作品鮮明體現了時代人文精神,尤其是他的道德,人品為音樂界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3.李叔同(1880-1942)
?
李叔同是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天津,1901年考入南洋公學,四年后赴日,在日本期間編印了《音樂小雜志》,組成話劇“春柳社”并擔任《茶花女》的女主角瑪格麗特;回國后受聘于浙江兩級師范學校任教,培養出劉質平、豐子愷等一批高足;后在杭州剃度出家,被尊為南山律宗弘一大師。在音樂創作方面,他的樂歌題材主要分為反映愛國思想理念類,借景抒情,陶冶情操類,以及突出佛門境界之悟性類,代表作為《大中華》、《春游》、《觀心》等。曾發表刊載歌曲作品的主要出版物《清涼歌集》、《國學唱歌集》、《音樂小雜志》等。李叔同一生在音樂、繪畫、佛學等領域均有很高的造詣和建樹。前期是我國近代以為才華出眾的藝術大師,后期則是我國佛教界遵奉的領袖。
4. 曾志忞(1879-1929)
?
曾志忞是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上海,1901年赴日留學。在日本期間,參加“音樂講習會”;創辦“亞雄音樂會”;發表中國人講述西洋和聲知識的第一篇文章《和聲略意》和我國最早一篇系統闡述近代音樂教育問題的論文《音樂教育論》;出版《樂典教科書》。他編創的樂歌集中于20世紀初期,他創作的《游春》等六首作品是目前所見最早公開發表的一批樂歌?;貒?,在上海開辦具有音樂普及教育性質的講習班“夏季音樂講習會”;其創立的“上海貧兒院管弦樂隊”,是我國近代第一個由中國人組成的新式管弦樂隊;舉辦“中西音樂會”,試圖改良京劇,以管弦代替鑼鼓,為我國近代采用中西樂器伴奏改革京劇的先驅者。曾志忞在組織音樂社團、建立管弦樂隊、提倡京劇改革、樂歌編創和理論研究方面的活動有重要的貢獻和意義。
5.蔡元培(1868-1940)
?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也是美育的著力倡導者。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親自教授“美育”課程,建辦與美育有關的學術研究團體,創辦國內第一份音樂刊物《音樂雜志》,對我國近代高等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產生至關重要的硬系那個;1922年與蕭友梅開辦北京大學傳習所,1927年與蕭友梅創辦我國第一所獨立的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都體現了蔡元培美育思想所具有的實踐意義。蔡元培在中國樹立起了一面提倡美育的大旗,也是我國近代音樂文化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6.蕭友梅(1884-1940)
?
我國近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曾就讀于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作曲、鋼琴等。并以《中國古代樂器考》一文獲博士學位?;貒鬄槲覈鴮I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曾在在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科任教,并負責有關音樂教學的行政領導工作。其最大貢獻是“國立音樂院”的創建。簫友梅主要是作為一位音樂教育家,為我國近代專業音樂教育事業的建立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簫友梅的理論著述頗豐,回國后的理論著作則以圍繞音樂教育為中心,對西方專業音樂的課程設置、中國音樂史和樂器進行理論研究。十分關注教材建設,這類著述對當時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2)肖友梅還是中國近代音樂創作的先行者,其音樂創作涉及歌曲、鋼琴曲、銅管樂作品、室內樂等多種形式,引進西方音樂體裁之多,創作數量之大在當時首屈一指。代表作品《問》、《五四紀念愛國歌》、《新霓裳羽衣曲》、《春江花月夜》等。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我國專業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的開拓者。
7.王光祈(1892-1936)
?
王光祈是我國現代音樂學的奠基人。早年赴德國留學,之后在波恩大學做中文講師,介紹中國文化,在德國從事音樂學研究共13年,論著達到40多余種,是“把比較音樂學引進東方第一人”。其中《東西樂制之研究》、《東西民族之音樂》是他極具代表性的論著。在《東方民族之音樂》的“自序”中,提出了將“世界樂系”分為中國、希臘和波斯阿拉伯三大樂系的見解;并用進化觀點和中西比較的方法,對祖國的音樂歷史和樂律學進行了清理,開辟了一條音樂史學的新路;將國外的成果引入,系統的介紹了《音學》等;做了大量了中西文化比較交流的工作,為中西方音樂文化做出了雙面性交流的貢獻,是我國近代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音樂學家。
8.王露(1878-1921)
?
王露是我國重要的古琴演奏家。早年拜王心源為老師,并將“虞山派”和“金陵派”的琴藝融合為一,在青年時代便確立了諸城琴派核心人物地位。之后王露赴日本留學,回國后成立了諸城琴派第一個琴學組織“德音琴社”,常在濟南和北京活動,極大的擴展了諸城琴派在山東乃至全國的影響。在北京時,他受邀在北大舉辦古樂演奏會,并被聘為北大樂理研究會的國樂導師,開創了我國民族器樂進入高等學府并列入教學課程的歷史。他還曾經出版《音樂雜志》,建立絲竹組和絲竹改進會。為我國傳統音樂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9.趙元任(1892-1982)
?
趙元任是清華“四大國學導師”之一,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對于音樂也有相當突出的專業修養和創作才能。首先,作為語言學家,他的歌曲寫作中十分注意詞和曲的結合,在這方面的所取得成就,至今仍未失去其寶貴的價值。其次,他在歌曲創作中大膽探索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特別在摸索“中國化”和聲方面進行了多方面“中國派實驗”。為西方創作技法與中國傳統音樂風格的結合積累了最早的經驗。第三,趙元任在歌曲創作中很注意音樂形象的生動和鮮明,特別對鋼琴伴奏的運用,重視賦予鋼琴在形象刻畫上的意義。第四,他注意到和聲色彩上的不同功能,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作品中有意識的運用不同的調性布局和移調來表現情緒的發展和變化。第五,創作中把反映勞動人民現實和思想要求放到了一定的高度。另外,趙元任還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有計劃地深入民間、實地調查和采集民歌并用其素材來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無論是題材的選擇、音樂民族風格的探索、以及對西洋音樂技法的借鑒都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大膽創新精神。他的歌曲創作在五四時代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代表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韻》等至今是我國藝術歌曲的精品。
10.黎錦暉(1891-1967)
?
黎錦暉是我國近代重要的音樂家之一。曾創辦《小朋友》周刊,是音樂領域明確推廣國語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教國語最好從唱歌入手”,是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所提出的主張;他創辦的“明月歌劇社”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音樂創作方面,黎錦暉在中國創造了“兒童歌舞表演曲”、“兒童歌舞劇”等平民音樂形式的作品,他的兒童歌舞劇形成我國近代歌劇之雛形,在中國歌劇史上有開端性的意義,如《小小畫家》;“時代曲”也是黎錦暉創作的一種新型歌曲如《毛毛雨》等,但也讓他在一定歷史時期受到了很大的爭議和批判。黎錦暉開辟了中國流行音樂時代的先河,為歌舞人才的培訓、演出以及歌星的打造做出重要貢獻;他還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等大量愛國救亡歌曲。以其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黎派音樂”時代,他的音樂作品二三十年代在學校、電影界、出版行業幾乎無處不在,影響力之巨大,在近代音樂史上是十分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