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資本方對于作品的深度滲透,很多平庸甚至質量欠佳的偽作都被拿來糊弄觀眾。面對資本的無孔不入,就連賴聲川這樣極具名望的話劇導演也被卷入漩渦,確實給人扼腕嘆息之感。
作者:文心
來源:傳媒大眼影視測評組?
1月9日,由賴聲川自編自導的首部網劇作品《王子富愁記》正式在優酷視頻網站獨家開播。這部網劇在2017年1月開機時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歷時一年終于與觀眾見面。
能夠請來賴聲川這位最著名的南派實驗話劇大師擔綱,加上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的鼎力支持,引得一眾業界大咖自開拍之際就瘋狂打call,李安、黃磊、何炅、白一驄、郭麒麟、謝娜、張靜初、張藝興、以及新晉金馬影后馬思純等眾多當紅藝人都表達了對新作的期待。
而全球首部劇場互動網絡情景喜劇的噱頭,也讓該作品的出演陣容可謂奢豪。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該劇一經上線就立即顯現出口碑撲街的危險勢頭。豆瓣評論區對該劇僅有11條評論,其中僅有一個4星評價,其余的均為1至2星差評。不僅觀眾紛紛表示打臉,幾乎一邊倒的差評甚至開始質疑賴導晚節不保。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派實驗話劇大師孟京輝嘗試轉型后卻做得有聲有色,除了跨界合作的浸沒式戲劇《死水邊的美人魚》收獲不俗口碑,其自營快閃店“販賣想象力”也開得風生水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嘗試轉型的南北兩位實驗話劇大師,出現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不同結果?
多元化嘗試是好事,但對于情景喜劇而言卻未必適合
在國內的影視劇創作領域內,作為舶來品的情景喜劇不僅發展期極短,且可供其發展的外部環境也極為有限。在經歷過《我愛我家》《武林外傳》等經典作品帶來的短暫輝煌后,這一類型劇便迅速進入沉寂期,只剩下《家有兒女初長成》、《我愛我家》大電影、《武林外傳》電影版等一些靠主打情懷牌的作品在勉強支撐著殘局。
正因如此,業界對賴聲川的這次跨界嘗試才會如此關注,同時也對嘗試變化的情景喜劇給予厚望??蛇@種所謂的“網絡情景喜劇”真的適合當下的受眾口味嗎?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首先明白什么是網絡情景喜劇了。
實際上,網絡情景喜劇就是“舞臺劇+網劇”模式,拍攝時與現場觀眾即時互動并在線上網友征集意見并迅速融入到劇本創作中,實現“邊拍邊播”、“全民策劃”、“即時互動”、“線下轉線上”。這種極具顛覆性的創新類型,顯然是屬于話劇和網劇界的共同創新。
至于賴聲川導演的加盟,也是讓眾人對這部作品產生強關注的又一原因。畢竟賴導之前的《暗戀桃花源》、《十三角關系》等經典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觀眾們對話劇的刻板印象。在爛片滿天飛的當今,賴聲川確實稱得上是戲劇界創新型導演,在話劇界尤其具有如雷貫耳的巨大聲譽,其作品在劇院往往也是一票難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網友甚至戲稱自己是“跪著打開優酷觀劇”的原因所在。
可結果是多數人都在看完幾集后失望的發現,不僅劇情牽強生硬,而且完全看不到一點賴導作品的個人風格,這種嘗試在兩種類型劇之間實現嫁接的努力,也真的沒有什么新鮮感。
除了熱點過時生硬,資本過多卷入或許才是作品失敗的主因
觀劇過程中,很多人都會懷疑賴導是否真的熟悉當下的網絡文化和流行用語。臺詞完全不接地氣不說,劇情也嚴重脫離現實生活。雖加入了“王者榮耀”“老司機帶帶我”“嘻哈”這種貼近時代的梗,但情節設置上的低智化還是讓人不覺愕然。
第一集幾個人在車子上唱“老司機帶帶我”的梗,不僅讓人笑不出來,甚至顯得十分尷尬。
還有把假蟲子放在老師頭上的梗,恐怕連現在的小學生都干不出這樣的事了吧。至于學生匯報演出的那段情節,就更是讓人感慨明明情景設計在摩登大都市上海,可富二代們的品味卻像是一群暴發戶家的孩子……
當一部主打青春題材的網劇,卻讓人既看不出時尚元素,也沒有喜劇元素,這和那些粗制濫造的低劣網劇有何區別?
賴導一直強調要做“高級的喜劇”,可劇中隨處可見的粗糙對白,給人的感覺既不像情景喜劇,也不像網劇,更像是小品化的東西。僅僅靠一些靈光乍現的金句,完全無法掩蓋這部劇整體上體現出的疲軟狀態。
正像很多網友質疑的那樣,該劇可能只是請到賴聲川來掛了個名,但實際參與的成分應該很少。否則全劇不可能顯得如此不夠專業,給人一種在校大學生拍出的實習作品的感覺。
不論這種猜測是否屬實,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近年來資本方對于作品的深度滲透,很多平庸甚至質量欠佳的偽作都被拿來糊弄觀眾。面對資本的無孔不入,就連賴聲川這樣極具名望的話劇導演也被卷入漩渦,確實給人扼腕嘆息之感。
而包括主演金士杰以及制作人黃磊在內的一眾參演人員,也紛紛遭到網友們的瘋狂吐槽:“金士杰現在到底是有多缺錢?”“黃磊現在沒事干嗎?”
顯而易見,對于南派實驗話劇大師級人物的賴聲川而言,這次“觸網”嘗試開局不利,至于是否是慢熱,從目前勉強達到70萬的播放量來看,似乎前景并不樂觀。
跨界戲劇和快閃店,萬變不離其宗才是孟京輝的如意算盤
2017年12月13日,由北派實驗話劇領軍人物孟京輝與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鄭靖共同跨界合作的浸沒式戲劇《死水邊的美人魚》,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公共空間藝術系教學樓進行首演。
此次嘗試英國的舶來品“沉浸式戲劇”,屬于“公共空間計劃”系列活動的一部分。而隱藏其后的,則是孟京輝嘗試擺脫現狀、完成轉型的一次試水。
事實上,孟京輝一直想要沖破資本與商業的束縛,致力于對觀眾審美的培養?;谶@一想法,他才嘗試在《死水邊的美人魚》中打破傳統的觀眾被動接受表演的方式,采取演員與觀眾互動式的方法來強化受眾的觀劇體驗。
演員在不同的空間里移動,觀眾可以在3層2300平米的場地自由選擇自己想去的地方和追隨的角色,不同的選擇會帶給觀眾不同的劇情和視角。這是一種舞臺藝術的大膽試驗,對導演和演員的綜合藝術素質也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除了嘗試全新的類型劇,孟京輝還聯手豌豆芽在2017年12月20日在北京 798開了一家名為“販賣想象力”的APP快閃店,治愈都市人的“平庸綜合征”。在線下體驗APP的魅力吸引了近400萬人線上關注,6500多個年輕人報名參加。
在“戲劇異想販賣館”,孟京輝用聲光手法將情景體驗式的展覽與浸沒式戲劇融為一體,用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了對平庸日常的對抗,也讓參加活動的人們重溫了《臨川四夢》、《現場、非現場》和《戀愛的犀?!分械慕浀錁蚨魏团_詞。
?
這一南一北兩位實驗話劇界大師的轉型經歷,再次證明了一個事實:在中國,任何藝術形式的轉型嘗試從來缺少的都不是資金,而是好的“形式”和“意識”。
如何把藝術創作與觀眾的審美需求真正做到有機結合,絕不只是動動腦筋就可以實現的事情,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用自己的所知所長,與當下的社會熱點和年輕受眾相結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轉型,才能讓更多觀眾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共鳴。路漫漫其修遠,“認真”二字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