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方
資深媒體評論員
4月15日,中國第一代電視劇導演楊潔去世。兩天后,人們緬懷追思楊潔導演的信息刷遍了朋友圈。那個曾經為我們拍攝《西游記》的人走了。我們在悼念一位導演,也在懷念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對藝術保有的敬畏之心。
導演楊潔
“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有趣的童年!”很多人在緬懷楊潔時都會寫下這樣一句話。1982年春節開機,歷經6年才拍完的電視劇《西游記》,三十年來獲獎甚多,至今仍被奉為經典,播放次數高達2000次,收視率近90%。這是中國電視史上的第一部神話劇,連楊潔自己也成了神話。不夸張地說,86版《西游記》應該伴隨過三代人的童年,就連我6歲的兒子,也在去年冬天一天一集地把它看完了。
1986年《西游記》播出時,家里還沒有電視。那時候我們住在父母工廠的宿舍里,只有一戶鄰居有電視。每晚《西游記》開始播的時候,狹小的屋子里擠滿了人,導致鄰居后來都有些吃不消,《西游記》已經開始了還沒開電視。父親知道人家在給“臉色”,狠了狠心也買了一臺電視。
西游記片頭
就是為了看《西游記》,我家有了第一臺黑白電視。每到寒暑假《西游記》重播的時候,我依然會追著看。直到多年之后已為人父,每次聽到“噔噔等噔”的片首曲時,依然一點兒違和感都沒有。這首片首曲結合了民樂和電子樂,配合著孫悟空跳出石縫兒的那個鏡頭,已成經典。當時如果不是楊潔導演的堅持,這首曲子都可能被斃掉。
多年之后,說起86版《西游記》時,很多人都會說這是在“小米加步槍”的電視劇創作時代誕生的經典。楊潔導演去世后,幾乎每篇悼念文章中都會提到當年《西游記》的拍攝有多艱苦。為什么《西游記》能火30年,楊潔導演曾一針見血地說:“因為我們是在搞藝術,我們沒有為錢,沒有為名,沒有為利?!?/span>
有敬畏之心,才有真正的投入。實際上,86版《西游記》之所以成功,除了楊潔導演,還靠著一批與她有同樣情懷的老戲骨。在《西游記》開拍前,他們早已是知名演員,卻甘心充當配角,哪怕一兩個鏡頭的小角色,都傾注全部心血。在悼念楊潔導演的同時,很多網友列出了這些離我們而去的老戲骨的名字,“他們走了,我的童年也消逝了四分之三”。
現在想想,86版《西游記》除了豐富了童年生活外,也給不少人留下了深深的“后遺癥”。繼楊潔版《西游記》、王扶林版《紅樓夢》之后,很少再有一部電視劇能讓人這么放不下、忘不掉。人們為什么經常懷念這些經典老???僅僅因為它們來自四大名著嗎?
楊潔給西游記演員說戲
懷念經典老劇,這其中有“情感記憶”的因素在,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藝術家和觀眾的狀態都比較特殊。有人說那是中國近代史的“文藝復興”時期,是崇高而無法超越的。因此,只要80年代在我們心中仍然崇高,那這部電視劇也就會一直是崇高的。同樣是原班人馬,90年代續拍《西游記》并沒有超越86版,似乎可以證實這一點:技術可以超越,主創人員可以復制,但特定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這部電視劇是由特定的一群人,在那個已經不可能重現的年代拍出來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們緬懷楊潔,更是在懷舊經典的走心劇。如今說一部電視劇好,“良心劇”已是極高的評價,而良心劇和走心劇之間仍有距離。在底線下移、以不摳圖即良心劇為標準的年代,人們愈發懷念那些“天然去雕飾”的走心劇。懷舊,是人們抵御現實不堪的一種方式。那個年代沒有資本、沒有流量、沒有IP、沒有小鮮肉,卻能為我們刻下一個時代的影像歷史。如今,不缺錢不缺技術,甚至不缺明星,屬于我們的可以消費的精神產品似乎越來越多,而真正留在觀眾心中的“藝術”卻乏善可陳。
過去“一分錢想掰成兩半花”的時候,為了追一部劇可以下血本買一臺電視;如今不缺電視了,為了追一部劇最多是充個會員還免不了“快進”。為我們拍《西游記》的那個人走了,那個時代再也回不來了。慢慢的,《西游記》帶給我的“現在什么都不缺為什么拍不出經典”的后遺癥可能也不會再有了吧。
(文章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本期責編:曹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