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地區留有滿族的遺風幾乎無所不在,僅就房屋建筑、飲食習慣、服飾式樣、生活習慣和民間活動等方面便可見一斑。
“串糖葫蘆”式的民居
在1976年大地震前,遵化農村的房屋建筑,與其他地區有著明顯的區別。過去的遵化民間以草房和瓦房為主,建筑方位是坐北朝南,三間或五間一座,中間的房屋南向開門,稱堂屋,作為廚房。一般是西屋住長輩,東屋住晚輩。住屋南向開窗,分上下兩檔,上檔可開啟,下檔固定??簧隙喾胖粡堥L方形炕桌,吃飯、待客,都在炕桌兩側盤腿而坐。以火炕取暖,其煙囪不砌在山墻內,而是建在房山前約一米的地方。與屋內火炕相連接的部位有櫥柜大小,俗稱“煙筒柜子”。煙筒一般有一米多高,用磚、坯砌成,便于排煙通暢,也利于防火。當年的民間住房不像現在這樣一家一戶的“北京平”,而是以家族為核心的一種“串糖葫蘆”式的民居。其結構形式是每個院落為三進或四進,堂屋的前后門相對,可以穿堂而過,從前街到后街。較有實力的家庭,院落設計十分講究,在庭院的南門內設立影壁,北部的最后一層房屋后面有垂花門(俗稱二門),垂花門外是場院、庫房,然后是雕有“神荼”、“郁壘”等大幅門貼的大車門。這些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生活習慣都因襲了滿族的遺風,也是遵化所獨有的。遺憾的是,唐山大地震之后,特別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民居幾乎是蕩然無存,僅較落后地區還有部分遺存。
這些都是滿族食品
在飲食習慣上,本地百姓喜歡吃的食品中,很多都是滿族的食品。譬如牛舌餅、豆糕、油炸糕、涼糕、“驢打滾”、切糕、豆餡包等原本都是滿族食品。特別是一些粘食,不容易消化,民間稱“抗餓”,是與滿族的游牧生活相適應的。后來為冀東人民所接受,以致成為全國人民喜歡吃的日常食品。每年到農歷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吃“臘八粥”,逢年過節吃火鍋,以及吃酸菜汆白肉、豬肉燉粉條,也都是滿族的食俗。還有,常作為節日禮品的“大八件和小八件”,原名叫清東陵的大餑餑和小餑餑,是滿族祭拜祖先的食品,后來傳到民間成為北方人喜歡的糕點。
這些服飾從滿族服飾演變而來
在服飾上,遵化民間的老輩人喜歡穿的服飾,好多都是從滿族服飾演變而來的。譬如,長袍、馬褂、坎肩、棉套褲、瓜皮帽、涼帽、氈帽、風帽、幼兒虎頭帽、兜肚、雙脊臉靸鞋、千層底布鞋等。本來,漢族的衣服在古代是上為衣,下為裳,除了官吏沒有穿長袍的。滿族的服裝與漢族不同,為適應他們的騎獵生活,都是“衣皆連裳”的“騎袍”。在1940年代以前這種滿族服飾,基本上是遵化百姓的日常服裝。時至今天,除了坎肩、幼兒虎頭帽、雙脊臉靸鞋、千層底布鞋、涼帽外,大多都成了歷史的遺跡或拍電影的道具了。特別是棉套褲,恐怕很多60歲以下的人都沒有見過。棉套褲沒有褲襠,只有兩個褲管,套在褲子外,上端系在腰帶上。本來是滿族人狩獵時便于行動兼顧防寒的棉褲,后來也成為遵化農民冬季流行的服飾。
遵化秧歌汲取了滿族秧歌的表演特色
在民間活動方面,本地流行的秧歌受到滿族大秧歌的影響。在滿族聚居的白山黑水間流行的地秧歌傳入本地后,被稱之為“韃子秧歌”?!绊^子秧歌”的領隊者叫“韃子官”,手持“花棍”搖晃著引導秧歌隊伍邊走邊演;還有個俗稱“外韃子”的角色,滿語叫“克里吐”,造型怪異,抹黑臉,頭戴氈帽,反穿老羊皮襖,斜挎串鈴,手揮長鞭打場,維持秩序。他們的秧歌是由一出出戲劇故事組合而成的。遵化的秧歌也有“韃子官”和“克里吐”的角色,與滿族秧歌十分相似,也按戲劇故事組合演出,如《王小二趕腳》、《拾玉鐲》、《打漁殺家》、《傻柱子接媳婦》等。所扮人物分為小妞、小丑、公子、“老公式”(音kuai,中老年婦女)等行當,除“老公式”手持一雙棒槌,其他角色皆手持折扇或手絹。表演中,演員把舞蹈動作、手勢、道具、啞劇等表現手法融于一身,塑造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尤其是“老公式”的表演最突出,其“抖肩”很有游牧民族舞蹈的韻味。這說明遵化的秧歌是汲取了滿族秧歌的表演特色,與關內其他各省的漢族秧歌有所不同。
這些都是滿族游戲
冀東民間的一些游戲方式也受到滿族的影響。譬如兒童們玩的“老鷹叼小雞”、“撞拐”、抓“嘎拉哈”(俗稱“歘chua大把”)等,原本都是滿族兒童的游戲項目,后被冀東人接受。
遵化的端午節與滿族的“五月節”相似
滿族許多節日大體與漢族相同,如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等。這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滿漢文化交融的結果,但具體到某個節日活動又有所不同。譬如端午節,滿族稱之為“五月節”,目前遵化很多上了年紀的人依然這樣稱呼。在這個節日吃黃米粽子,門框上插艾蒿,窗戶紙上貼五毒剪紙,小孩帶香包等,都突出了以驅邪避瘟的主旨,因此滿族的五月節實際上是個避瘟節或防疫節。遵化的端午節與滿族的“五月節”大體相似,與南方的紀念屈原、劃龍舟則是不搭界的。
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