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相柏,認識生命,傳遞信仰。各位香柏沙龍的讀者朋友們晚上好!我是主持人紅娘。這期我們邀請的主講嘉賓是遠在美國、我們主內的大才女施瑋博士。施瑋是詩人、作家、畫家、學者,曾在魯迅文學院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習過,1996年底移居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研究舊約文學。她擔任了華人基督徒文學藝術者協會主席,曾任海外校園主編等職。去年她出版的教會歷史長篇小說《叛教者》,引起了華人教會界很大的轟動。今天這位老師來到我們之中,與我們共同探討:信仰與懷疑。 有請施瑋老師!
?作者 | 施瑋博士
作者簡介 |?詩人、作家、畫家、學者,舊約文學博士。華人基督徒文學藝術者協會主席,曾任《海外校園》主編等職。代表作有《紅墻白玉蘭》《歌中雅歌》《以馬內利》等十五部。主編《胡適文集》、《靈性文學》等叢書。與音樂家合作歌劇《駝背婦人》、交響詩《基督頌》、合唱組歌《主愛中華》等。在中美及歐洲講學,倡導并推動“靈性文學”創作,在美國舉辦多次靈性藝術詩畫展。2016年出版的教會歷史長篇小說《叛教者》是靈性文學的代表作品。
文章來源 | 香柏原創精品文章?
▼
相約相柏,認識生命,傳遞信仰。各位香柏沙龍的讀者朋友們晚上好!我是主持人紅娘。這期我們邀請的主講嘉賓是遠在美國、我們主內的大才女施瑋博士。施瑋是詩人、作家、畫家、學者,曾在魯迅文學院復旦大學中文系學習過,1996年底移居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研究舊約文學。她擔任了華人基督徒文學藝術者協會主席,曾任海外校園主編等職。去年她出版的教會歷史長篇小說《叛教者》,引起了華人教會界很大的轟動。今天這位老師來到我們之中,與我們共同探討:信仰與懷疑。 有請施瑋老師!
▼
主講人:施瑋博士
親愛的朋友,親愛的弟兄姊妹,早上好,相對于你們來說應該是晚上好!很高興上帝能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讓我們借著現代科技一起來共享這樣一段時光。我們一起做一個禱告:
親愛的恩主,何等感謝你,用這樣的方式讓我們在一起,在你里面得享你的甘甜,也在你里面能夠明白你的心意。主,愿今天晚上我們所有的分享,無論說的、聽的、還是彼此討論的,都同被一靈所感。主也求你潔凈我的口,潔凈我的心。讓我們所有說的符合你的心意,也在你的里面。
?
親愛的恩主,真是感謝你。你讓我們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時間段,都能夠同享你里面的平安。親愛的恩主,當我們來分享你在我們身上的心意的時候,愿我們更認識你;當我們來分享我們里面的懷疑、我們里面的軟弱的時候,讓我們在你面前一無懼怕,是帶著本相來到你面前的。
親愛的恩主,何等感謝你,當我們來到你面前的時候,讓我們的心安靜,讓我們的心向你誠實。主,我們相聚在你里面的時候,愿你的旨意向我們顯明。你用你的寶血潔凈所有的事情,潔凈所有同工們的心,潔凈我的口舌,無論聽的還是說的,讓我們在你里面,同被一靈所感動。親愛的恩主,求你恩待這段時光,讓我們能夠在你里面,信仰更加真實,更知道你如何來幫助我們,獲得真正的信。感謝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
分享“信仰與懷疑”的原因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信仰與懷疑。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特別是我們的信仰生活中,一般不可避免的會有懷疑,但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在教會中,在弟兄姊妹中,我們越是信主時間久的,越是傳道人、牧者就越不敢來承認自己的懷疑,或者不敢來分享自己的懷疑,更有甚者,向自己也回避自己的懷疑。我們可能會認為,如果我們分享了我們的懷疑,就有可能讓別人跌倒,所以我們特別不希望弟兄姊妹有懷疑,對信仰神,我們都是希望,簡簡單單的信就好。我記得我剛剛信的時候,很多弟兄姊妹,都是這樣告訴過我的。
我是1999年信耶穌的,在這之前,我讀了十年《圣經》,也就造成了我很多的“麻煩”,就是我一到教會就會有很多問題。那個時候我感覺到在教會里面我非常會制造麻煩,我覺得我會有懷疑、會有思考,是件讓我感到羞恥的事,因為我看見他們對我的眼神,都是:你最好別問問題,你的問題多,就是你的罪也多??墒钱敃r我也在想,如果我不問清楚,或者說不去反思我的信仰,不考慮這些問題,怎么能說我是真正信的呢?我怎么知道自己信的是對的呢?從初信一直到今天,我的感觸是,在教會的文化中或者說我們的信仰文化中,都是要逃避、回避自己的懷疑,或者是說不提倡懷疑,甚至是讓有懷疑,有疑惑的感到很羞愧。這樣的話,我們就很難真正來研讀《圣經》,也更是很難來竭力地追求認識主。
?
我想借這個話題和大家來誠實地進行一些分享。
▼
人本主義的“信”與神本主義的“信”
今天這個時代有怎樣的特點呢?21世紀有兩大特點:第一大特點就是打碎了權威,重新建構,也就是“后現代”的一種特征;第二大特點就是媒體的發達,特別是我們現在用的微信以及facebook、推特等等,都使人越來越沒有什么可以隱藏的。這樣一個時代,所要求的第一就是真實。講到真實,我相信和我一樣有過牧養年輕人經驗的教會的長者、有孩子的弟兄姊妹,都會發現對九零后很難傳福音。這個時代傳福音變得既容易又困難:容易的地方是人心都很渴慕,人心中都感受到自己真是一個罪人,有空缺;困難的地方是人越來越要求真實,因為任何虛偽的東西都很難逃過人的眼睛,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事實上,這個時代我覺得是一個好的時代,是上帝特別為我們這些基督徒來預備的一個時代。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基督信仰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實。如果你能把心中對上帝的信心有多少,真實的體現出來,就會讓人更加相信神真的住在你里面;如果你將這種信仰進行虛化或者進行一些過濾,那么人就很難相信。
?
?
首先從信仰是如何建立的來看。信仰的建立分為三個階段:感性經歷、理性認知和靈性的啟示。感性的經歷是你在情感上和一些生活的瑣事上,會有一種情感的依賴,而這種情感的依賴有時候會被打破。比如我們相信神,這是一個情感的依賴,在我們這個相信里面,上帝會借著不斷打破你的情感依賴,讓你更知道你所相信的神是怎樣一個神,這就是上帝的“自啟”(自我啟示)。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相信神,相信神會這樣做,或者相信神會做那樣的事等等。有的時候,我們并不完全是按照《圣經》、按照神的啟示、按照神的話語來相信的;有的時候,我們在相信的過程中,即使按照《圣經》中的一些啟示相信,但同時又夾雜著一些自己的個人的認知、體驗、經驗甚至文化來相信。也就是說我們相信神所做的和真正神要做的,相信神的心意和真正神的心意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說我們都相信神一定會醫治這位弟兄或姊妹,但最后神可能沒有醫治他(她),而是接他(她)走了;再比如說我們相信神一定能夠幫我們成全什么事情,但最后神并沒有成全這件事。這些情況就是我們在相信的過程中,我們的認知和神本身的真實之間是有偏差的。上帝就會借著不斷的打破我們的相信,讓我們從人本主義轉向神本主義,因此我認為我們的整個信仰的過程中有懷疑與疑惑,并不等于不信,懷疑與疑惑是一個對信仰調整的過程。所以我心里有疑惑,甚至在我信的過程中對上帝有懷疑,這是一個信心的過程,是一個調整的過程。
?
比如說《圣經·舊約》里面的《約伯記》,起初約伯的人本主義認識論和我們基督徒也非常像,我們基督徒大部分也都認為是“福、禍、獎、懲”的生命,也就是說我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按照所有的要求去聚會、愛主,那么上帝就會獎勵我們,使我們生活好,身體好各個方面都順利;如果我們不去教會聚會,或者我們禱告少了,讀經少了,那神就不喜悅我們,可能我們就會受到懲罰。所以我們就和約伯一樣相信,做一個好人、做一個義人就是可以被獎勵的。
?
但是上帝卻打破了這個人本主義的認識論。上帝讓你知道:第一,你認為你做得“好”或“壞”和上帝給你的東西,并沒有“福、禍、獎、懲”這樣一個特定的關系,并不是說你做得好就得到的好處,做得不好就得壞處,因為你的所謂“好處”和“壞處”,仍然是人本主義自我來定的。比如我們認為錢多就是好、身體都健康就是好、萬事順利就是好,但上帝并不是這樣來看事情,所以真正的信仰是神的道路高于我們的道路。我們應該換一個目光來看我們周圍的事情,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評判好壞與對錯,或者用這些屬世的價值觀判斷好壞與對錯。因此真正的信仰所要做到的是,在我們不斷追求跟隨主的過程中,讓我們的價值觀、看問題的目光徹底的改變。那么怎樣才會改變呢?其實上帝打破我們的“信”,這個“信”里面是自信的、是血氣的、是按照自我意識來信的。打破了這樣的“信”才能夠建立神本主義的信。神本主義的信仰就是像約伯說的“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保s42:5),“看見你”就看見神,神就是一切。因為人本主義的“信”是我們來判斷自己的好壞,看自己的同時我們也判斷環境的好壞,然后我們揣測上帝給我們這樣的環境,我們這些獎懲是禍是福,這就是從人本出發的。當從人本出發的認識論被打破的時候,必然首先是痛苦,然后就是懷疑,才會像約伯這樣來到神的面前跟神理論。
?
基督徒一般都說不能跟神理論,要敬畏,其實我個人認為敬畏中還是可以向神去問“為什么”的,至少我會。我經常會問“為什么”,我覺得我去問神“為什么”,就是要弄清楚這件事情,我要像約伯一樣,將自己的苦處倒在他面前,并不是自己先為上帝想一套方法,想一套說辭或者因為敬畏就回避我心中真實的想法。到上帝面前來,將自己的懷疑也帶到神的面前。其實這種懷疑也可以說是:主啊,我希望更知道你,主啊,為什么今天我所感受到你的沉默,甚至感受到你的殘酷,甚至感受到你對我背過身去,感受到你好像不存在?其實當我們問“為什么”的時候,上帝就開始調整我們,上帝沒有告訴約伯這些具體的為什么,而是讓他去真實地看到上帝是創造萬有的神。我們靠“從前風聞”有神的經驗去認識神,“從前風聞”有神的時候,就是我們借著認知來認識神,所以我們所認知的神,所聽到的神,仍然是在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判斷的范圍之內,按照我們覺得合理的方式——上帝應該怎樣——來思考的。但是“現在親眼看見你”也就是真認識神、真看到神。你只能放下自己的所以的邏輯判斷,來承認、面對上帝的真實存在,這是真正的啟示,這也是真正的從“我為中心”到“神為中心”。
?
▼
信仰與懷疑的見證
我們來看看《圣經》中,究竟記錄了哪些情況下信徒的懷疑。因為我們看到《圣經》中記錄那些情況,我們就可以不再定罪自己,就可以讓自己知道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有可能產生懷疑,這是正常的,神也是知道的,而這樣的懷疑能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益處。什么益處呢?就是“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這樣得的益處就是更認識神,更像耶穌基督的形象。
因肉體需求而產生的懷疑
我們看到《路加福音》12章第29節到第31節講到的疑惑:“你們不要求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掛心(注:“掛心”真正原文的意思就是在心中疑惑);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边@是在講我們靠什么而活,所以我們作為基督徒,在生活中,因為我們自己生活的必需比如說明天吃什么喝什么會疑惑這也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就會看到,耶穌是如何來克服這樣的疑惑: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禱告餓了的時候,魔鬼撒旦也是借著讓他把石頭變成面包,也就是借著他生活的必需品來誘惑他的。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話’”(路4:4),那什么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話”呢?事實上你沒有面包,只有一本《圣經》,你的身體一定會餓的,并且會死的。因此,我認為這句話真正的含義不是說我們的身體因為神的話就產生神跡,然后就可以有面包吃了,我認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我的肉體雖然沒有面包可能會死的,但是肉體的死其實不是死,靈魂的死才是死,只有靠神口里的話活著,這里是講到永生。
?
那么我們如何看待吃什么喝什么?吃什么喝什么,這些上帝是知道的,當我們求他的國和他的義時候,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他會加給我們。更重要的是我們既然是求他的國和他的義,生活的必需品就不是最重要的,甚至肉體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的肉體是可以死的,而我們的心靈、靈魂是存在那里的,如果我們想到的是:只要我們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上帝就會把財物多多的加給我們,就會給我們很多面包,以至于我們的肉體可以舒舒服服地存活,甚至我們可以像財主一樣,有很多倉庫來儲存,其實我們心里的那個所謂“不疑惑”不是神意,那個所謂的“信”不是上帝給我們的信。上帝給我們的信是,我們即便肉體消亡,我們的靈魂依然存在。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好像上帝沒有給或者給的不夠充分的情況,我們心里就會懷疑:“神,你不是說你會管我的一切,怎么常常不管呢?”因為我們會看到很多這種情況,歷史上的宣教士也好,今天的傳道人也好,都會遇到明天的飯食還不在他那里的問題,其實有的弟兄姊妹,也會有這種情況。這個時候你必然會疑惑,這種疑惑和懷疑并沒有什么不好。我覺得當這種懷疑產生的時候,你是真實的,而上帝也是借著你因生活必需品缺乏產生的懷疑,甚至借著你好像就是要死的處境,讓你思考永生,否則的話我們怎么會思考永生呢?如果我們不會生病、不會死,我們沒有生命的威脅,我們所說的永生真的只是掛在口上的,只有我們越來越看見,我們的身體能不能被神醫治都會死亡,我們的身體可能會因逼迫而死,可能因病痛而死,我們常常才會思考永生,我們才會將我們的信心,將我們對神的認識,從物質肉體轉向靈的永生。
因環境和自身所產生的懷疑
?
《馬太福音》14章26節到31節: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里去。我們就看到:第一,耶穌與門徒同在,而且他們看見他;第二,彼得懇求了做這件事,主應允了,并且對他有呼召說“你來吧!”;第三,彼得做這件事的時候,確實向耶穌走去,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會因為看環境、看自己而懷疑?!爸灰蛞婏L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么疑惑呢?’”這里雖然耶穌批評彼得的疑惑,但是,他也讓我們看到彼得會疑惑,也就是說當我們知道神跟我們在一起,向他乞求一件事情,甚至主對我們有明確的呼召,來做一件事或到一個環境中的時候。我們仍然會因為看見環境,因為看見自己,而疑惑,這是正常的。這樣的疑惑會帶著我們向主喊:“主啊,救我!”我在想,如果我們是一個基督徒,特別是一個傳道人——一個要被主使用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喊過“主啊,救我!”,沒有像彼得這樣來面對自己的懷疑,甚至絕望,向主喊“主啊,救我!”,那么我們跟主的關系該是有多么遠!我在寫《叛教者》的過程中,我也看到人越是自信,越是要為主做什么事的時候,越是容易失敗,容易陷入自我的智慧中。像彼得這樣是軟弱的,他會看環境看自身,他看環境和看自身以后所產生的疑惑,他沒有把它隱藏起來,沒有因自我羞愧、自我判斷,覺得不該疑惑,就將這個疑惑隱藏起來,而是在神面前,真的是赤露敞開,始終是一個被救的地位,始終是一個被糾建的地位。我非常希望有一天我能來好好學學彼得,因為我發現他是上帝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得安慰的,也是我們的榜樣。但是我們今天常常會在心里會覺得,千萬別做彼得,因為彼得好像特別沖動,特別暴露自己的軟弱,暴露自己的懷疑,暴露自己的不信(比如,他雞叫三遍前不認主這件事)。但是我卻在想,彼得他是那么真實,他這樣的軟弱,都會向耶穌呼救。還有好幾個門徒都在船上,并沒有要去耶穌那,究竟是在船上的人更合主心意,還是不顧一切要去主那里的更合主心意呢?在船上不走過去的人中,有沒有因在船山看見風浪,就已經想到自己自身的情況,知道不可能走過去的呢?我就會問自己,我是要先判斷好了發現不可能過去,為了不露丑就不要去做這種危險的事呢,還是我因著愛主渴望到耶穌那里去,像彼得一樣,有點莽撞地跟耶穌說:“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呢?我可能走的過程中又要沉下去,甚至已經沉下去,再被主拉起來,又濕了身,又丟了丑,但是你知道在這種時候耶穌的心該是如何的呢?我相信他的心還是高興的,因為耶穌能夠看到彼得的心,彼得是愛他,想親近他。要走到他那里去,即便在走的過程中失敗了,但是他仍然像孩子一樣向耶穌求救。
?
有的人很聰明,是很聰明的基督徒,他不做什么冒險的事情,好像他也很少在人前失敗,但我們發現上帝也沒有怎么特別使用這樣的人;還有一些人,他們似乎是常常失敗的,似乎在人面前來看,也不是很完美,有很很多缺點,因為你做事就會暴露你的缺點,但是這樣的人神卻使用。我有的時候也在問自己,我想做一個被神使用人呢?(使用過程中,因為我畢竟是個罪人,畢竟是軟弱的,我會暴露自己很多缺點。)還是寧愿做一個像雕像一樣的基督徒?(很完美,但不被使用。)也就是說,當我們在事工的時候,或者在我們來跟隨的過程中,我們是癲狂的跟隨主,癲狂到心中只有耶穌,愛他,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呢,還是我們越來越在乎自己的形象,要做一個“好”基督徒、一個“好”傳道人呢?我們是想讓人看見我們的軟弱,并且借著我們的軟弱,讓人知道在這樣一個軟弱的人身上主是何等的憐憫、何等的全能呢,還是想讓人看見一個人——我們自己——借著信仰可以達到怎樣的高度呢?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就發現我們在信仰中如果隱藏我們的懷疑,我們是為了神,還是為了自己呢?我們隱藏自己的懷疑是真的相信神,還是我們并不真的相信神呢?比如說在船上的這些人,我會想,他們沒有說?“主啊,我走到你那里去”,沒有從船上下來,他們心中是相信耶穌肯定要過來,我們不必過去嗎?還是不相信神能夠救他,要自己留一個底線呢?我覺得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像彼得那樣,眼睛里面單單的只看耶穌,特別是在我們的社會環境,或者說我們人文環境、文化環境、宗教環境等越來越差的時候,如果我們心中多一點盤算,多一點聰明,其實我們是真的不幸;如果我們是簡單地單單看耶穌,跟隨他,這過程中可能會和我們想象的不同,就是跟隨神的時候,我們會認為一切都順利,但其實可能一切都不順利。我們跟隨神的時候,可能還會掉到水里去,甚至還沉下去,甚至比別人更丟臉,更糟糕。但是當我們跟隨神的時候,即便沉下去,我們會向主呼求:“主啊,救我!”,我們會保存一份單純的信心。我們聽到主斥責“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么疑惑呢?”,但是“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希伯來書12:6)。只有向主呼求,主來教訓我們,并伸手拉住我們,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才和主越來越親密,越是在復雜的環境中,越是在風浪中,我們越是要不顧一切地與主親近,越是要單純地與主親近。越是想保護自己,真的就像圣經中說:“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6:25)。
?
我們的信仰也是這樣,在危險的環境中是會產生懷疑,但這種懷疑使我們呼求主,這種懷疑也是上帝借此來突破我們的理性。因為對人來說,只要環境和自身一切都在自己的理性邏輯范圍之內,就不會懷疑,而懷疑就是我們的理性。比如說彼得,他的理性可能會認為耶穌既然能在海面上行走,很了不起,那么我也可以走過去,耶穌可以幫助我不沉下去。這是他的理性。當他走出去以后,耶穌是可以幫他在海面上不沉下去,但這個時候卻讓他沉下去了。雖然彼得是因為看見風浪大,看見自身才沉下去,但這也是神允許他沉下去的。我想,他為什么容許我們沉下去呢?因為他要讓我們知道,要單單的依靠他。當我們在沉下去的時候,才會喊:“主啊,救我!”如果彼得沒有沉下去,他很順利就到了耶穌那里,是怎樣的情況呢?
第一,他可能會很得意地認為自己比船上那些沒有走過來的人更有信心,他就忘記自己仍然是個人,是有極限的人,甚至有可能會忘記一切的恩典都來自于神,能夠走過去是完全出于神。
第二,如果他很順利地走過去,他就依賴著自己的理性有這樣的邏輯判斷:耶穌能在海面上走,那我也能在海面上走,他會讓我這樣順利的走過去。
如果我們的信仰中都是依靠的是這樣一個理性判斷的話,就會拿這個來論斷別人,在心中抬高自己,甚至我們會漸漸走在自己對神認識的體系當中。無論這個體系——自己的認識——是相信神,還是有《圣經》根據的,只要我們的認識體系是封閉的,不允許有失誤的,或者說不容許有意外的,那我們還是做了自己的主。就像彼得在水面上走過去,為什么耶穌會讓他沉下去?就是你對我的相信仍然有可能出意外,你相信我能夠讓你從水面上走,但我可以讓你沉下去,沒有讓你在水面上很順利地走過來,但是這并不代表我不救你。在我的服侍道路中真不止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明明是上帝的呼召,明明是自己向他禱告的,但走過去的時候,他就讓我沉下去了。
?
講一個自己的見證:我在信主之前,是不想要孩子的,但信主以后,我和我先生決定要孩子。我們禱告了很久,神一直啟示我們要孩子,當我們要孩子的時候我們很有信心,但是問題就出來了:我們檢查了身體,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第一次懷孕就是宮外孕。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想:“主,是你讓我要孩子的,那我現在決定要了,你就應該保住這個孩子”,那個時候我剛剛信主大概才一年,我就跟主說:“你如果讓我失去這個孩子,我不能信你?!钡?,神打破了我這個底線,就讓我沒有這個孩子,同時他也讓我仍然得信他。我記得去醫院做手術的前一個晚上,上帝就借著倪柝馨的弟兄歌《你若不壓橄欖成渣》,晚上我和我的丈夫同時唱這首歌,同時想起這首歌,里面最體現上帝來感動我那句話就是最后唱的:你收去的東西,你以自己來代替。整整十年里面,我有三次都是宮外孕。第二次的時候大家都在為我禱告,慈恩集團還讓整個華人教會連鎖的為我禱告,都覺得上帝要借此還給我一個孩子,要補償我上一次失去的。我也在禱告,但是當時指標還不是太好,我就在保胎,最后孩子保大了——兩個多月了——但仍然是宮外孕,在另外一側輸卵管的彎道。我禱告的時候跟神說:“你哪怕讓我再次流產都行,你不要讓我動手術,我已經開始讀神學院了,要當傳道人了,你如果要讓我動手術我覺得真的沒法相信你……”在這過程中上帝又一次突破我的底線,就是讓我去動手術,而且很危險。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到了第三次的時候,我就很老練了,即便在保胎的過程,在流產的過程,在后來的休養的過程,我們查經班、慕道友都圍著我的病床,坐在我的床上,就這樣進行查經。我們都一同經歷了:跟隨神,向神禱告,神仍然突破你的底線,但你仍然信。這個過程突破了人的理性,按照我的理性就是如果你這樣這樣,我就沒法信你了。但神突破了我的理性,就是讓我的一切認知、認識論、邏輯,都要降伏下來。這十年中,我對自己有許多懷疑,教會也給我很大的壓力,總是覺得要認罪,不然怎么會發生這樣的事,于是就認了很多的罪。我對神的所有認識都被不斷地挑戰,我對上帝也充滿了懷疑,這十年中,我一邊對上帝充滿各種懷疑,不停地跟他爭論;一邊在神學院學習、服侍。我一直覺得我的所有的努力都沒有換來神的恩典,但是上帝卻借著這十年,突破了我人本主義的信仰,使我真正進入神本主義的敬拜。
主復活之后門徒的懷疑
在《馬太福音》28章16節到17節說:“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边@個時候耶穌已經復活了,而且耶穌跟門徒約定好的,到了山上看見耶穌并且敬拜他,在這種情況下《圣經》也讓我們看見人仍然會有疑惑。但是18節到20節說:“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圣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于父、子、圣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碑斘易x完這篇經文的時候,我的心中突然非常感動。耶穌的大使命,并不是說只給信心非常堅定,完全沒有懷疑的門徒,他的一群門徒中間,是有人像我一樣常常會懷疑疑惑的,是有軟弱的,但是他仍然把大使命給他們。也就是說耶穌所使用的人并不是信心完美才能被使用。耶穌使用的仍然是一群有疑惑的人。當耶穌把大使命給我們,我們不是因為沒有疑惑,有完美的信心,而是因為對他的愛。我會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這些門徒中的一個,是那個有疑惑的門徒,我會怎樣做?其實也就是,今天我如何繼續走我信仰的道路?我在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時,發現上帝所做的和我想的不一樣,我會疑惑,而且我不愿意回避這樣的疑惑,那我如何行這樣的道路呢?我就會想到馬太福音28章的這些經文,因為與主的關系是一個愛的交托,是一個愛主而信他的交托,我們有沒有疑惑都會去遵行他的命令,當我們去遵行他的命令——去使萬民作他的門徒,奉圣父、圣子、圣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并且教導他們主所教導我們的,就是用神的話語教導他們——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享受主與我們的同在,我們的疑惑、懷疑就不斷地被消除,并且在這懷疑不斷被消除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真正擺正神與我們的關系,即造物主與被造物的關系,也就是匠人與器皿、窯匠與手中的泥的關系。只有承認這樣的關系,這樣的信仰才是真實的。
宗教習俗、神學傳統上的懷疑
在《羅馬書》14章1節到2節:“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痹凇读_馬書》14章的22節到23節,也是在講吃的問題:“你有信心,就當在神面前守著。人在自己也以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責,就有福了。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边@里就講到對于宗教史和傳統,我們會有疑惑。但是如何來處理?首先,有的不需要辯論,而是需要你個人在神面前的信心。你在群體中,像保羅在他的經文中所說那樣,為了軟弱的弟兄,我們可以不吃。這里就講到我們在一些事情的討論上,也是會有疑惑,而且這疑惑的方式是不辯論,是在神面前自省。自省自己覺得可行的事、不自責的事,是出于信心的,還是不出于信心?對他人也就是不吃的那些人,體貼他們軟弱是有愛的,還是沒有愛的?是用自己的習慣還是自己的信心來判定他們的不信呢?他說“不自責,就有福了”,無論是吃還是不吃,只要在神面前不自責就是有福,就是信心。我想說的是,當我們在宗教習俗、神學傳統上,有疑惑的時候怎么辦?第一,來到神面前,自己和神建立獨立的關系。第二,彼此之間愛的關系。第三,重要的是神和我們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這樣一個習俗、神學傳統或者外在的東西和我們的關系。
得到啟示和受差派時的懷疑
當我們在信仰和服侍當中得到神的啟示和差派的時候,仍然會有疑惑?!妒雇叫袀鳌?0章9節到20節,講到彼得得到神給的一個大的異象: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系著四角,縋在地上,里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并天上的飛鳥。又有聲音向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彼得卻說:“主啊,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潔凈的物,我從來沒有吃過?!碑斏裼羞@樣異象下來的時候,彼得第一反應是這些都是不潔凈的而且我沒有吃過,也就說我過去都是遵行潔凈與不潔凈這種習俗的。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凈的,你不可當作俗物?!边@里就是上帝要求打破我們心中原有的一些宗教習俗,原有的對物的認知,對俗與不俗的分別,要打破。這樣的打破為什么要一連三次呢?原因是在我們自己里面的那種宗教的觀點、習俗(當然并不見得是錯的)非常牢固,因為人會有一種特性,就是會堅守自己所認知的不可改變,即便是神來改變你的時候,也很不容易,所以神“這樣一連三次”讓他看見,“那物隨即收回天上去了”。直到這樣的大啟示臨到的時候彼得還會是猜疑。所以《圣經》上說,“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間,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什么意思”。上帝給這么大的異象,他剛剛接到的時候,還會有疑惑,不知道所看的異象是什么寓意,還有這異象在具體的服侍中是指什么呢?這個時候“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訪問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喊著問:“有稱呼彼得的西門住在這里沒有?”彼得還思想那異象的時候,圣靈向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和他們同往,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痹谶@里神又對他說“不要疑惑”,我們一般看到的都是神說“不要疑惑”,就認為“疑惑”是不好的事,就會否定自己這樣的感受存在?!妒ソ洝分袑⒈说?,特別是將《舊約》中各樣的人物,都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神首先讓我們看見的是這些人的心態、做法都是神所知道的并且也是正常的。既然我們帶著本相來到神面前,也就包括自己的疑惑。像彼得這樣一個被神大大使用的人,即便他已經創立很多的教會,是主的大門徒,神給他那么大的異象的時候,他仍然會疑惑,而上帝也是借著他的疑惑,來打破他原有的習俗和觀點。其實上帝也常常是在我們的服侍中來打破我們原有的觀點和方式。比如說擴大你的疆界。如何才能擴大你的疆界?當你邁上一個未知之地的時候,你的心中必定會有疑惑。但是只要你是仍然愿意跟著走的,上帝就借著你對他的愛、情感的信任,擴大了你的疆界。我在寫《叛教者》解放前后那段歷史的時候,在寫之前我是非常懼怕的,甚至我覺得一旦開始寫了自己就會陷進去,因為起初我是在外圍在看,覺得中間有些人叛教了,有的人至少是跌倒了,我寫他們要感同身受,會不會我自己最后也對信心產生懷疑?其實很多時候怕去深思這些事情的,怕去深思自己的信仰。在我寫之前我覺得,一方面,我可能也會懷疑,看這么殘酷的現實,看上帝這樣那么樣的沉默,那么愛主的人最后有沒有那么軟弱等等,我不太相信自己能夠走過來。另一方面,就是中國教會一向都是隱惡揚善,并不是像《圣經》這樣,無論是罪還是善都記錄下來。中國教會中我們這些見證都是寫好的一面,不太寫我們的軟弱、心中該剖開的那一面。所以我寫的時候也怕教會最后認為不好,或者把我趕出教會。因為我自己是在一個比較傳統的教會長大的,所以當時上帝呼召我寫的時候,我是充滿懷疑的。上帝借著很多的異象、環境、甚至弟兄姊妹的話來向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啟示我寫,但是我仍然充滿疑惑。而最后我愿意去寫,愿意去付出心血,做一件在世俗和教會都不討好的事,原因就是我想彼得當時和好多被神使用的人一樣,不見得自己能想清楚自己所要做的事多么有意義,但是唯有逃出教條習俗,才是他們心中肯定的。
外邦人對我們信仰的懷疑
在《使徒行傳》2章里有這樣的記載,當門徒在五旬節被圣靈充滿的時候,外邦人懷疑他們是喝醉了酒。這一點也是我們今天基督徒所要反思的。我們是不是做所有的事都要符合外邦人或社會的審美和價值觀呢?我們是不是希望特別希望討好這個世俗呢?還是我們可以敢于成為一個信仰的保守主義者,成為敢于信仰,在主面前癲狂的人?如果我們和世俗的人一模一樣,為什么能夠讓別人相信我們里面有上帝呢?我對自己也對弟兄姊妹彼此勉勵,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我們要希望我們的信仰是如明燈閃耀的,就必定要敢于被懷疑,敢于被這個世俗懷疑,敢于被你身邊的親人懷疑。他們可以用各種理性的邏輯的方式說我們是瘋子,但是如果你不敢做這樣一個瘋子,如果你不敢做這樣一個不被世俗完全容納的人,那你其實是沒有鹽的滋味的,也不能夠分別為圣。世俗的懷疑,正是我們自己的認定;世人的懷疑是使我們知道我們有別于這個世界。他們甚至這樣懷疑主,而我們怎么可能高于我們的主呢!
▼
總結:
今天我講了,在信仰中我們自己里面的懷疑,在不同環境的中的懷疑是如何被神使用的,最后也提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基督徒是理所當然會被懷疑的。被懷疑才會引出《使徒行傳》2章里面,他們被人懷疑譏笑,才會引出他們回應別人,也就是告訴他們,我們為什么會傳講耶穌的福音。如果你和大家一樣,那就沒有人問你。
▼
禱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親愛的朋友,希望我以上的分享,能夠分享出上帝想借我分享的一切,中間有不合適的話語,愿主抹去。
親愛的恩主,真是感謝你,因為每當思想你,心中就充滿感恩。因為可以赤露敞開的帶著本相來到你面前,在你的救恩中重新為你拓展,也被你制作,將我從以我為中心,轉向真正地仰望十字架上的你。感謝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禱告,阿們!?
▼
回答問題--答疑解惑:
作為神學博士,您是怎樣看待神學上的邏輯和判斷的?
首先神學是兩千年來(如果從舊約來講時間更長),我們作為神的兒女對神話語的認知和積累。特別是西方神學,它的邏輯性非常強、它的判斷也是圣靈對當時人的帶引。首先對于神學上的這種邏輯判斷我們應當尊重的,但是神學的邏輯與判斷仍然低于神的話語。也就是說對于這些邏輯與判斷,對于這些認知,我們是要學習,但是同時也要向上帝開門。如果神學的邏輯和判斷,是完全封閉的,是不能有任何變動的,甚至上帝都不能改動它,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拓展我們的神學,或者說不能在不斷的認識中豐滿對神的認知的話,那么這樣一個封閉性的神學邏輯和判斷就是不能夠來跟隨神的。所以我想說,所有神學里的邏輯和判斷,在我們里面都要向我們的主、向圣靈來開門,被神所充滿,但同時也并不是憑血氣和可以隨欲地來拋棄。例如我寫的小說《叛教者》,里面就是寫中國教會歷史的,這里面就可以看到,起初地方教會,他們認為是不是應該分派?這里面有它正確的地方,包括受洗等很多事情,但是當他們打破了這樣一個神學的邏輯和判斷并有發展以后,他們又形成了自己的神學邏輯和判斷,好像是不能被打破的,這就又形成了一個宗派,打破了原有的,又形成了新的固定模式。這也是我們常常會做的。但是新的神學邏輯和判斷仍然是要被神不斷地來帶引,不斷地來定性,不斷地來補充,不斷地來糾正,不斷地來添插,這才是正確的。
施瑋老師,彼得三次不認主,您怎樣看待他的不信?
我覺得彼得三次不認主里面,第一,當時的情境確實是彼得會很害怕,他不敢認主并不是心里不認識主,如果他真的不認識主他就不會跟著一起到那個院子里去,他是不敢認主。彼得不敢認主,神為什么會讓這件事發生呢?因為上帝也是看到彼得也就是我們這些人,在心中對他并不是真的認識,如果真的認識,愛就完全除去了懼怕。彼得心中有對神的愛,他認為可以為主而死,但事實上這個愛并不完全,所以會有懼怕。上帝就預言彼得會三次不認主。彼得三次不認識主后,“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统鋈ネ纯蕖保芳痈R?2:61-62)。耶穌就回頭看他,我相信不是責備而是告訴他,我早就知道你會三次不認我,但我仍然愛你。這個時候彼得對耶穌的愛才漸漸完全,之前彼得對耶穌的愛,完全是從自我出發,以為自己很愛耶穌,等三次不認主之后,彼得對耶穌的愛是領受性的,知道耶穌是按照他的本相來愛他的,這個時候他對上帝的愛是一種回應性的,而不是從他的出發的愛,而是回應上帝的愛。這就是彼得三次不認主的意義所在。并不是僅僅為了揭示彼得這樣一個軟弱的人,而是上帝要借著彼得三次不認主,要彼得也讓他自己進行一個愛的轉換。我們以為:首先是主愛了我們,然后我們愛主,漸漸我們將“首先神愛我們”,“預定為我們死”擺在信主前。后來我們越來越努力愛主,并且我們很相信我們很愛他。但是我們忘了,最后神是想讓我們知道,當我們相信很愛他、完全很愛他的時候,其實那仍然是不完全的愛,我們仍然是對自己都不知道的,對自己是自欺的,以為我們很愛主,主卻讓我們看見他對我們的愛,是按照我們的本相,而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卻不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本相,主更愛我們。當我們知道他更愛我們,我們就像彼得一樣不認他,并且發現他早就知道我們會背叛他,而仍去愛我們。上帝之前所說:“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边@句話,就不再是對我們的判斷,而是對我們的安慰,所以這一點特別感人。
這個講題很有現實意義,幫助我解決了困惑很久的一個問題。今年我就畢業了,但是我不知道究竟該選擇神學碩士還是選擇博士來讀?您能否給我一些建議?
選擇碩士還是選擇博士來讀?那就看你的呼召,比如說你的呼召是服侍教會的,當牧師的,我就覺得碩士就更加實際一些;如果你的呼召是做神學研究的,或者是在教會中主要做教導的,那可能要讀神學博士,會對你更加有幫助,這是兩個偏重面。你碩士讀完之后,在神學院也可以讀教牧博士,教牧博士也是神學和偏重教牧型的。
《啟示錄》是上帝啟示老約翰而寫下來的。其中很多比喻,不容易看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
要講《啟示錄》,在這里肯定沒有時間來講,而且《啟示錄》我也很感興趣,但是我也很難說很明白。但我想說的是上帝所說的話語都是自啟的,是讓我們來明白的,其中有好多比喻不明白沒有關系,你按照你明白的來跟隨主,這就是愛主了。所以在《啟示錄》里面,他寫給七個教會的七封信,我覺得你甚至只看懂一句話都對你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對我來說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一句話:“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保▎?:15-16)所以我不能讓我的心在他面前沉糜,那我就要讓我的心、我們教會的心,對主是有熱度的,是癲狂的。所以我在我心中寧愿我對主有懷疑、有質問,然后被主修改,愛他癲狂,我也不愿意在他面前和他隔一個距離,既不熱也不冷。
如何看待十一奉獻和信心之間的關系?
我并不認為它們之間的有非常直接關系。十一奉獻是《舊約》里面的,現在我們也實行十一奉獻。但現在《新約》更是全人的奉獻——一切都是神的。至于信心,并不是說你對神有信心就奉獻,也不是你奉獻了就有信心。簡單地說就是你奉獻得甘心樂意就是神所喜悅的。
施老師,我有個疑問《創世紀》中說罪即從一人入了人的心,因此就臨到了眾人。上周我的一個同學講道的時候,三次說道這個問題,覺得挺無奈的,我之前沒有懷疑過上帝的公義,但是經他這么一連三次說到無奈,一下子讓我覺得上帝不公義。為什么一個人犯了罪,罪就臨到眾人了呢?我想請問老師您是怎么理解這一個問題的?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回答,首先。亞當犯了罪。因為亞當犯了罪使神與人隔開。當神與人隔開的時候,人就知道只能按照自己的認知,以自我為中心,自己當“神”來判斷事情,所以這就是罪。那么簡單地說,現在我們為什么都有罪呢?好像都是從亞當來的?其實自己只要自問一下,自己如果不認識神,那么你所能判斷的對錯,都是以你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
▼
主持人紅娘:
感謝施瑋老師今天給我們分享如此赤露敞開的真實信仰歷程,一個真實的信仰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要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心中的疑問,神突破了我們的理性,我們的一切都要降服下來。
疑惑是一個信心調整的過程,信仰本身需要以神為本,不以人本為中心。疑惑是正常的,真實地面對我們內心的疑惑,不要隱藏,在神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實境況,在神面前出丑不可怕,神看的是我們的心。耶穌使用的是依然有疑惑的人,他看重我們對他的愛,愛到癲狂乃極致。我們要敢于面對世俗對我們的懷疑。
各位沙龍的朋友,感謝施瑋老師的真性情分享,我們下周同一時間再見,紅娘在廣州祝您晚安,祝施姐在美國早安!
?
?
編輯:青云
錄音整理:攬月
校對: Jessie
配圖: Ashine
美編:Debor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