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剛誕生之時是沒有序曲的,但隨著這門藝術的蓬勃發展,新的問題也開始出現——早期劇院的演出很雜亂無序,遲到、早退,吃零食、大聲喧嘩,甚至于在劇院里會友、談生意等,成為一個類似集會的交際場所。為提示觀眾演出開始,請大家保持安靜,歌劇序曲誕生了。
最早的序曲比較短小,也無提示劇情的功能。后經過蒙特威爾第、斯卡拉蒂等作曲家的努力,逐漸使歌劇序曲有了固定的音樂形式。如斯卡拉蒂開始將歌劇序曲定型為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體形式,除開頭的音樂常用復調形式外,其余兩段都用主調音樂來表現,史稱“意大利式序曲”,也是現在交響樂的雛形。法國序曲又有所不同,由呂利始創的法國歌劇序曲是由慢板—快板—慢板三段體組成。先是慢板的引子,比較莊嚴肅穆,隨后是比較熱烈的快板,大多用賦格手法寫成,最后再以慢板結束,充分體現了法國人對芭蕾舞的熱愛。這一時期的歌劇序曲大多與劇情音樂并無太大關聯,主要是歌劇作曲家在歌劇正式開始前“秀”一段器樂音樂,同時起到開場的作用。
十八世紀后半葉的歌劇序曲,大多采用奏鳴曲式的戲劇化表現手法。自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開始,歌劇序曲開始具有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欣賞戲劇的主導作用,從此歌劇序曲進入了新時代。十九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則往往是把歌劇中的主要選段串在一起的集成曲。十九世紀的浪漫派作曲家逐漸把序曲發展成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等。這些作品已經遠遠超越了歌劇序曲原本的作用與含意,成為了后世交響詩的先驅。自威爾第開始,提倡“短小的戲劇,迅速的進展,飽滿的熱情”,開始用很短的序曲音樂來表現劇情,然后迅速展開歌劇故事。至二十世紀之后,歌劇中已鮮有歌劇序曲了。
作曲家中有的不太重視歌劇序曲,隨便可以借來一用;但有的作曲家就極其重視歌劇序曲,甚至幾易其稿都不一定滿意。如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的歌劇序曲就是他為了搪塞劇院經理而從他的另一部歌劇《伊利莎白二世》中借用過來的,這首歌劇序曲由于作曲技法嫻熟,樂曲又不乏歡快、熱烈而幽默的音樂語匯,用在《塞維利亞理發師》中反而恰到好處,深受大眾喜愛。所以就成了當今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的歌劇序曲了。
我們耳熟能詳的歌劇序曲包括:
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羅西尼:《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序曲
羅西尼:《賊鵲》序曲
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
威爾第:《茶花女》序曲
約翰-施特勞斯:《蝙蝠》序曲
奧芬巴赫:《奧菲歐在地獄》序曲
柴科夫斯基:《葉甫蓋尼-奧涅金》序曲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和學習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